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规矩做业务的白条盈利了 给消费金融指明一条路

来源:杭州生活网 作者:网络 2018-01-22

  临近春节,市场流动性又紧张起来。从1年、3年,到5年、10年,各期限的国债利率都已经连涨两周了。虽然央妈从1月10日开始重启公开市场操作,资金都是净投放,但看几份券商研报就能发现,分析师们并不是那么乐观。

  资金面吃紧,对于不少金融从业机构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消费金融业务更是如此——资金成本上涨,意味着要么机构的利润空间会缩减,要么借款用户需要承担更高的费率。但费率的问题正是眼下不少消费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两年,消费金融行业有不少人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没有什么客户是不能做的——只要利率水平足够高,可以覆盖风险。然而这一逻辑说得通,却并不一定行得通:去年12月下发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之所以重申36%的利率红线,针对的正是此前利率畸高所导致的市场乱象。

  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中就提出,通常情况下,一个平台的利息、服务费越高,定位的用户资信就会相对更差,审核通过率就会更高。而审核通过率越高,平台越激进,坏账率也会越高。这基本就是一个恶循环。

  自然,高费率的机构也有“苦衷”:风控技术达不到,无法识别有效客户,还想做纯线上的业务就只能“广撒网”,同时提高费率,让信用好的人群为信用差的人群“买单”。

  不过相对于其他机构,市场上几类电商背景的消费金融产品明显在费率方面的更为合规。例如笔者就发现,有媒体在近期对白条的息费水平做过专门研究。白条的分期费率,3期、6期、12期、24期,都在0.5%到1.2%之间。以笔者的经验,这一水平基本与银行信用卡分期费率持平,甚至比一些银行更低。而白条对用户逾期后的罚息——每天0.07%,更是比银行低了不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费率可以看成是对平台风控能力的一种“背书”。而风控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资产质量的好坏,还会影响资金端的获取。

  做金融,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拿到低成本的资金。而对于白条这样的产品,费率要做到与银行相持平,笔者猜测,ABS的发行对缓解资金端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并不难理解:就眼下的市场环境来看,优先A级的ABS整体5%~6.5%的价格,对资产出让的一方有足够的吸引力。目前也只有为数不多的消费金融产品成功发行了ABS。

  笔者查看上交所和深交所的ABS发行情况发现,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一市场的利率水平也是一路走高。不过有意思的是,当下互联网消费信贷概念中最火的两款产品——白条和花呗,ABS的发行利率却差得比较大。同期发行、同样是优先A级,白条ABS发行利率都比花呗要低。

  比如,在去年8月30日,有一只白条ABS产品在深交所发行,票面利率为5.09%,同日在上交所发行的一只花呗ABS产品,票面利率却是5.27%。同样,白条在11月13日发行的一只ABS利率是5.35%,而在这前后,花呗在11月10日和11月14日发行了两只ABS,利率都是5.7%。

  笔者下面做了一张图表,可以看得更直观。


 
 
  虽然白条和花呗ABS利率都在一路上涨,白条始终低了花呗不少。

  因为笔者没有实际用过白条和花呗,所以对于产品体验说不出什么对比。单凭利率一项,也很难说这两类产品谁好谁坏。但是风控做得越好,底层资产质量越高,市场的认可度就越高,总是没错的。反过来,在市场流动性整体趋紧的大背景下,资金端的优势也必然会传导到产品端,成为产品的优势。

  而更难得的是,媒体在近日报道称,京东金融的消费金融业务在2017年已实现盈利,尤其是白条的授信用户超过了2亿人。这说明规规矩矩做事,也是能赚钱的。

  总之,不少人感慨消费金融越来越难做,但其实也不难做。机构在关注怎样获取用户,怎样获取资金之前,最核心的还是应该关注到风控上来。那些靠高利率打天下的机构,还是先跟白条学学风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