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李河君:顺势而为谋未来

来源:杭州生活网 作者:消息 2019-01-08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彼时,中国经济混沌初开,风云激荡。距离首都北京2000公里外的粤北小城,一位客家少年也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10年后,他大学毕业便从老师那借了5万元,投入商海。这个人就是李河君,2015年,他曾以330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中国首富。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李河君经常将“国运则我运”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所创立的汉能集团,在业务布局上就紧贴国家大势,一直押注水电、薄膜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得到了‘势’”,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李河君表示,干什么事情都讲势,要顺势而为,不能逆势而动,方向是错误的,路线是错误的,干得越多越麻烦。

  逐梦少年

  与诸多企业家一样,李河君身上有着浓重的个人意志色彩,执着、坚韧的客家人血脉在他身上流淌。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六年之后的1983年,中国改革大潮汹涌,此时正读高二的李河君提前参加高考,结果考取了广东当地一所师范院校。

  在那个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光宗耀祖的年代,李河君却当着家人面撕毁了录取通知书,因为他心底的意愿是要到北京上重点大学。

  第二年,李河君如愿考取了北方交通大学(即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服从国家分配“捧铁饭碗”,而是拿着老师借给他的5万元“下海”,开始了创业生涯。

  这段求学和创业往事,在李河君功成名就后被反复提及。在外界看来,正是这股韧劲成就了李河君,而这种性格也一同刻进了汉能的文化基因中。

  2015年,李河君的财富一度超越马云、王健林而登顶中国首富,但当年的5月20日,汉能旗下的汉能薄膜发电集团(00566.HK)遭遇“黑天鹅”事件,因被做空而股价腰斩。在那段时间,质疑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李河君可谓是遭遇了事业上的“至暗时刻”。

  但倔强的李河君没有妥协,他在公共场合多次笑谈“5·20”事件,称要“感谢做空者”。李河君曾向记者表示,“5·20”事件对他和汉能来说,教训都是深刻的,他反思认为,之前步子迈得太大、太快了,欲速而不达,并且以往的业务板块管理不够清晰,组织架构过于复杂,效率低,“大企业病”严重。

  “‘汉能’作为一个‘汉子’,从来也都‘能’走出困境”,2015年9月29日,在汉能21周年司庆活动上,李河君发表主题为“汉能,变革与重生”的讲话,鼓舞汉能人“共克时艰”。他认为,“天道忌巧”,汉能不需要那种灵机一动的“小聪明”,而是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努力到上帝出手相助之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5·20”事件成了李河君和汉能的一个转折点。以此为契机,汉能在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业务运营策略聚焦调整、实施快速响应市场的组织变革、建立开 放透明的合作机制等。

  三年后,变革后的汉能迎来了“重生”。2018年8月30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正式对外披露2018年年度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该公司收入达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实现净利73.29亿港元,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30倍。

  “搏浪”金沙江

  凭借骨子里那股韧劲,李河君带领汉能走出了“至暗时刻”。在他看来,时势造英雄,这个“势”就是国家大“势”。

  李河君认为,汉能的发展,布局水电、薄膜太阳能业务,就是顺应了国家大“势”。“实体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我们汉能是纯粹的实体产业,我们踏踏实实做实业,专注搞清洁能源,没有去搞房地产、搞金融去挣‘快钱’,挣‘大钱’。”

  而汉能与水结缘,同样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大“势”。

  1992年是中国商业史上影响深远的一年。这一年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由此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高潮。

  彼时,国内一些传统的“垄断”产业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在水电领域,随着政策的放开,一些民营资本开始崭露头角。

  身处当时的大洪流中,李河君坐不住了。1994年,他靠前期创业累积的七八千万元,创立华睿集团(汉能集团前身)。当年,李河君在老家广东河源拿下了一座1500千瓦的河源东江小水电站。以此为起点,汉能的水电版图遍及云南、浙江、青海、广西等地。

  公开数据显示,包括金安桥水电站、黄田水电站、木京水电站、五郎河水电站在内,汉能旗下控参股的水电站曾多达十余家,水电权益总装机量超过600 万千瓦,相当于2.3个葛洲坝电厂。

  而让汉能一战成名的,是位于云南金沙江边上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民营水电站。

  时间拨回到2002年,当时,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开展“光彩事业”活动,组织民营企业家赴云南投资考察,李河君就是其中的一员。恰巧当时云南规划要在金沙江建设龙盘、两家人、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8座百万级装机的水电站。

  据悉,金沙江是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其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124亿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599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6.7%。

  云南考察一行,站在翻涌奔腾的金沙江旁,李河君笃定了参与开发金沙江水电站的决心。但此后,汉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上述规划的8座水电站中,原本汉能已经取得了6座,但当时,还没有民营企业开发如此大规模水电站的先例。金安桥水电站还未开建,外界的质疑声就此起彼伏。

  李河君回忆,当时国家主管能源的一位领导就直接说了:“汉能不可能自己建,是倒卖项目!”他建议国企一起来接手,替换掉汉能。后来此事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经过考察了解,国务院有关领导表态:“给汉能试一个项目看一下。”

  几经博弈后,汉能最终取得了6座水电站中的一座——金安桥水电站。随着电站工程的开建,相伴而生的资金压力也接踵而至。

  最高峰时期,金安桥水电站的建设每天需要投入1000万元资金,作业工人有近1万人。更为严峻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一度中断了给金安桥水电站项目的贷款。汉能一位高管坦言,当时公司已在金安桥项目投入了90多亿元,银行的断贷导致“我们的资金流一下子就断了!”

  彼时,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汉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此前收购、建设的优质水电站一个一个出售。

  在《中国领先一把》一书中,李河君回忆道:“为了应对高峰时每天1000万元的投入,汉能把前些年建设的效益好的优质电站一个一个地出售,这些项目都凝聚了汉能人的心血,其中最可惜的是青海尼那水电站——汉能在2003年以12亿元收购,当时已并网发电。在最困难的时候,汉能将多年积攒下来的风险准备金全部投了进去,金安桥水电站项目却像无底洞一样总也填不满,最后我们甚至从汉能高管个人和家里借钱投资金安桥。”

  李河君的坚持,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1年3月27日,金安桥水电站一期24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从2003年2月通过预可研报告,到最终实现并网发电,在这8年时间,汉能硬是顶住压力,先后投入超过200亿元建成了这座全国最大的民营水电站。

  “汉能在20多年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在质疑中成长。”李河君表示,“所有人都可以反对,但如果我知道这是正确的,我就会努力去做!”

  让万物发电

  事实上,由于金安桥水电站九死一生的经历,曾有人认为李河君在“赌”。但他却认为,这不叫赌,而是冒险精神,“如果一个人连冒险精神都没有,就不是企业家。”

  如今,李河君正带领汉能,进行另一段“冒险”,这就是薄膜太阳能。

  早在2008年,当华睿集团更名为汉能集团时,李河君就笃定了发展清洁能源事业的决心。“20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着各种诱惑,但回头来看,我们只坚持做清洁能源,一是做水电,二是薄膜太阳能。”

  彼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上频频发力,清洁能源产业成为鼓励的方向。

  经过了两三年的前期市场调研后,汉能于2010年决定进军薄膜太阳能产业。当时,这一领域在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并且技术成本门槛高,而市场主流成熟的是晶硅技术。在当时来看,无论是从技术、市场、成本方面考虑,薄膜技术都不具优势。

  因此,汉能的决定在外界引起了很大质疑,就连内部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结果,“不走寻常路”的汉能饱受非议,被不少同行“嘲笑”。据李河君透露,“我决定做薄膜太阳能时,别人都认为我在炒概念,玩虚的。甚至我去国外购买一个关键的设备,他们都不卖,因为不相信我们有实力做薄膜,认为我们在搞笑。”

  在这种情形下,李河君依然力排众议,坚信薄膜太阳能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2012年~2014年,当时全球光伏产业正处于低谷,汉能果断出手,花费数百亿元,将Solibro、MiaSolé、GlobalSolar Energy(GSE)和Alta Devices这四家当时拥有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收入囊中。

  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整合之后,目前,Alta Devices制备的单结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组件,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其单结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9.1%,创下最新世界纪录。Solibro制造的玻璃基大面积铜铟镓硒(CIGS)薄膜组件转换率达到18.72%;MiaSolé依靠溅射法制造的柔性铜铟镓硒薄膜组件,转换率达到19.4%,均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自此,汉能已成为该领域名副其实的全球领导者。

  李河君始终认为,具备轻薄、柔软、易弯曲等特性的薄膜太阳能的应用更加宽泛,他将之喻为人造叶绿素,因为薄膜太阳能芯片能“让万物发电”,届时能源将无处不在。

  比如,将薄膜太阳能芯片加载到手机、iPad、背包、帐篷、衣服、特种装备上,甚至加载到太阳能汽车上,在太阳下边行驶边充电,摆脱对充电桩的依赖,这颠覆了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现在回过头来,不管是从政策还是市场层面看,都与李河君的预判不谋而合。

  2017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42号)》,明确表示支持山西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布局太阳能薄膜等移动能源产业,打造移动能源领跑者。

  如今,依托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支撑,汉能在下游终端已经率先推出了汉瓦、汉伞、汉墙,以及汉包、汉纸等终端应用产品,应用领域覆盖智慧穿戴、家居生活电子设备、户外运动装备等方方面面。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CMRC中研世纪的预估,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发电屋顶、发电幕墙、整车发电车顶的可开发市场容量高达4217.5GW,市场总额44.54万亿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场容量分别为398.12GW和4.05万亿元。

  面对万亿蓝海市场,李河君反而显得异常冷静,他公开表示,“今天的汉能,尽管我们的战略目标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还面临太多的挑战,特别是全社会认识薄膜发电、移动能源,还需要时间,虽然我性格很急躁,但我会有足够的耐心去坚持!”

  记者观察 民营经济撑起“半边天”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风云激荡,民营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201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习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另据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透露,从经济的贡献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了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因此,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40年来,正是一批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吃苦耐劳、励精图治,才共同勾勒出了中国经济今日的繁荣图景。于民营企业而言,既是改革开放的贡献者,更是受益者。

  如今,国家领导人明确表示重视并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这无疑为民营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汉能创始人李河君始终认为,与国家共命运的企业才有未来,他将汉能的成功归功于这个时代。

  受益于改革开放,汉能得以一步步发展壮大。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汉能一直踏踏实实发展水电、薄膜太阳能业务,坚持发展实体产业,不挣“快钱”。

  特别是在薄膜太阳能领域,汉能以一己之力,花费数百亿元,将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并购之后,再吸收,实现国产化,真正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让中国在该领域由“一片空白”,变成名副其实的领导者。

  2017年,《人民日报》以“中企对美投资收获互利共赢”为题,报道了汉能成功收购美国MiaSolé公司的经验。

  如今,在薄膜太阳能领域,汉能不再“唱独角戏”。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神华、中建材等大型国有企业及杭州锦江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先后投资超过470亿元进入薄膜太阳能市场。

  对此,李河君并不担心,在他看来,“薄膜太阳能领域现在已经不是从0到1,而是1到100。”后来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一起把薄膜太阳能市场做大、做强。